貨幣變廢紙的日常: 從布宜諾銀行博物館談起

未出發之前,已經有曾到訪阿根廷的朋友提醒我,在當地不要用信用卡,不要用美金在銀行或者找換店兌錢,一定要去黑市買阿根廷比索(Peso),聽到人在街頭巷尾喊Cambio! Cambio! 找他兌換比索就對了,不然你會後悔。我心想太誇張了吧,自問去外地開會的經驗也不算少,阿根廷也算是個南美大國,犯不著短遊幾天也要光顧黑市吧。慢慢多做功課,才明白自己有多愚蠢。今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已經超過100%,在全球高居前列位置。阿根廷近幾年的嚴重通脹,造成極大的經濟危機,以至連貨幣匯價都分開了官方和黑市匯價,兩者甚至可相差一倍。因此,民間人人自救,黑市兌換橫行,連遊客都要醒目起來,不然貨幣兌換一買一賣,平白少了一半價值,吃虧的可是自己。但這南美大國的經濟危機,是否在疫症後才觸發呢?還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,舊患新症一併來呢?剛好五月廣場附近有間銀行博物館(provincia bank museum),或能為這經濟現象的因由提供一點線索。

一種貨幣,多個匯價

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,不難感受到高度通貨膨脹帶來的沖擊:食一餐飯用上過萬比索是等閒事、市集商人索性不標明貨品價錢,不然每天都得按著匯率浮動而更改所有價錢;本地人遊客都是從黑市兌現金,然後在食肆商鋪使用。《紐約時報》曾經有篇報道,講述阿根廷貨幣貶值速度太快,令布宜諾人普遍覺得儲蓄無用,無法阻止財富不斷流失,倒不如多出街食飯消費,至少實際地滿足下個人的口舌之福[link]。相對於隨街的黑市貨幣交易,銀行、ATM機或者找換店,頓時顯得門可羅雀。聽說阿根廷政府正準備推出二千比索的紙幣,因為最大面額只有一千,在日常消費實在是太麻煩。當然二千比索面額算不上甚麼,八十年代初的阿根廷中央銀行可是發行過五十萬比索面額的紙幣的。

「黑市美金」在媒體普遍稱作Dólar Blue。甚至,黑市美金匯價跟官方一樣,都可以即時在網上查詢當時價位。以今年7月21號的匯價為例,若果在官方機構中兌換,匯率是1美元買入281.5比索,但是如果你選擇在黑市交易,黑市比索的匯價便是1美元買入529比索,中間的差價相距差不多九成,即是說如果我不在黑市買比索,同樣的錢便會平白地少了接近一半的購買力。

黑市與官方匯率的平行物價,固然是民間抗貨幣貶值,賺取美元外匯的方法。但同一時間,這意味著政府外匯沒法隨著旅遊業的興旺而增加,因為遊客帶來的美元基本上都會流進黑市之中。阿根廷雖然是農業大國,出口大批小麥或者紅酒產品到其他國家,但同時政府也需要大量外匯來購買燃油、汽車之類的資源。因此,阿根廷政府去年想到一個辦法,便是再設立一個新的匯率,即「外地遊客美元」(foreign tourist dollar)。這新匯率為了吸引遊客使用,所以將比索兌美元的匯率定得很接近黑市的價格,中間可能只有10-15%的差額。因此,只要遊客用外國信用卡在阿根廷消費,便可以直接享用到這官方的新匯價,且不用再在黑市兌錢,同時美金也能流入政府銀行體系之中。自問算是頗受益於這新匯價,只因在黑市買賣,風險總是有的。而現在只要忍受匯價的一成差價,便可以直接用信用卡在餐廳手信鋪付款,確實方便多了。所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餐廳店鋪,為了響應新政策而紛紛安裝信用卡機,使得我們這次在阿根廷飲飲食食時,再也不用玩大富翁般,每次要在銀包拿出一大疊銀紙出來付錢,省時省力。

貨幣發展史

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漫遊,一邊欣賞小巴黎的歐陸風建築,另一邊卻又十分好奇,為何阿根廷作為南美大國,人口大資源多,經濟會如此脆弱不堪呢?在銀行博物館的其中一層,便以相當震撼的方式呈現近四十年阿根廷經濟的通貨膨脹有多嚴重。從遠處我們便看見放了兩個透明巨大的箱,其中一個箱放滿了紙幣,總計有另一個則只有一個一比索的硬幣(moneda convertible)。第一個箱放的是十兆張上世紀初的一比索(moneda nacional)。箱內是否真的有十兆張我真是無法得知,博物館把這兩個箱放在一起,用意是如今一比索所儲存的價值等同於以前的十兆比索。當然,隨著今天的比索不斷貶值,跟舊比索的價值比例大概也在不斷收窄。

因此,要了解阿根廷的經濟,便得認識其貨幣銀行史。在十九世紀以前,作為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,阿根廷主要使用西班牙銀幣,也便是比索作為主要交易貨幣。直至十九世紀初阿根廷從殖民地獨立後,才開始慢慢發行自己的貨幣,以國家貨幣強化自身的財政控制力,與及以國家貨幣強化國民身份。但新的比索金幣和銀幣在十九、二十世紀,仍流通了接近一百年,到了1970年才正式由紙幣比索取代。

而貨幣史的發展,自然跟銀行發展有千絲萬縷的關係。這所銀行歷史博物館是由布宜諾市地區銀行(Banco de la Provincia de Buenos Aires)擁有,而這間作為布宜諾市最早的銀行,早在1822年成立後便開始發行紙幣,用來取代成色樣式不一的硬幣。到了1946年,阿根廷政府將這全阿根廷最大的銀行集體國有化,於是博物館也便成了教育民眾金融貨幣知識的場所。第一代阿根廷比索紙幣,正是博物館館藏的鎮店之寶,當時印刷量少於五千張,因此異常珍貴。根據職員的導賞講解,當時的比索紙幣最重要的特色,便是銀紙上的文字,仍然是人手撩草寫成的樣式,跟如今各國貨幣中以鉛字粒或者數碼砌出來的死氣沉沉相比,這張紙幣仍然充滿了舊日人手手寫的風格和生氣。只是貨幣印刷當然不是用人手逐張寫上,而是先把樣式刻在銅板上,再用銅板作大規模印刷。

後來,隨著歐洲的銀行金融和貨幣印刷技術逐步進口阿根廷,也令當地的銀行業穩步發展,更多的銀行相繼出現,且各自印刷自己的貨幣。從銅板、機印到絲印,不同銀行都以自己方式印刷和發行貨幣。在博物館內也有展出各式各樣的阿根廷比索,直至阿根廷政府成立中央銀行後,才把貨幣發行的權力,收歸中央擁有。如此,比索的樣式才穩定下來。

阿根廷為何如此受貨幣貶值困擾呢?當時在博物館之中,我也有向導賞員問起這問題。他面有難色地說,畢竟比起以金屬作為媒介的貨幣如比索金幣銀幣,紙幣在本質上可以無限印製,結果便造成貨幣的大幅貶值。雖然阿根廷比索在九十年代曾經對美元掛勾,但2001年金融危機終究使得比索大幅度波動,終究還是要脫勾。但對於一些經濟學者而言,貨幣貶值固然是促使阿根廷陷入高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,但同時作為倚賴出口和外國資金流入的財金結構,貨幣貶值反而有效地刺激出口市場,讓阿根廷的紅酒、牛肉、粟米、小麥等商品能以具競爭力的價格,在國際貿易上爭取更大佔有率。同時,貨幣貶值也能進一步削減國債的比例,對於南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,其實是個頗有吸引力的貨幣經濟政策,長遠也能有助國家穩定。

到底貨幣貶值能否為國家帶來長遠的穩定和經濟增長,至今仍是未知之數。但當前極高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對布宜諾人民的負面影響,卻又是不能忽視的巨大社會經濟問題。博物館在談論當代發展時,一味高歌信用卡和電子化系統的便利,但阿根廷人所需要的,或許不止是這些工具。

文:李宇森

文章原載於明報世紀版: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%E4%BD%9C%E5%AE%B6%E5%B0%88%E6%AC%84/article/20230727/s00018/1690391882792/%E4%B8%96%E7%B4%80-%E5%9B%9B%E6%8E%A2%E5%9F%8E%E5%B8%82-%E8%B2%A8%E5%B9%A3%E8%AE%8A%E5%BB%A2%E7%B4%99%E7%9A%84%E6%97%A5%E5%B8%B8-%E5%BE%9E%E9%98%BF%E6%A0%B9%E5%BB%B7%E9%8A%80%E8%A1%8C%E5%8D%9A%E7%89%A9%E9%A4%A8%E8%AB%87%E8%B5%B7

刊登日期:27/7/2023
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bancoprovincia.com.ar/Noticias/Bicentenario/de-1822-hasta-hoy-los-principales-hitos-del-banco-mas-antiguo-de-hispanoamerica-753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