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d King Wenceslas 《好國王溫徹拉斯》

最後一篇聖誕頌歌之政治系列,我們談談另一首聖誕歌名作,Good King Wenceslas 《好國王溫徹拉斯》。

作為一位自小在浸信會唱中文聖詩的香港青少年來說,這首歌的確有多少陌生,這不是因為旋律不熟悉,但是中文版本卻不是那麼流行,至少相比起《平安夜》或者《聽呀,天使高聲唱》,《好國王溫徹拉斯》連中文名字也不好找,更別說是對歌詞內容有幾多了解。

而坦白地說,我第一次聽過這首歌的歌唱版而不是純音樂版本,其實是在觀賞二十年前聖誕電影名作《Love Actually》時,才真的聽過頭一段,且為歌詞感到份外好奇,到底歌詞中的好國王溫徹拉斯到底是誰,為何這會是聖誕佳音呢?

想不到還得要等了二十年,才能解開心中的迷團。

一如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不是羅馬更非帝國,好國王溫徹拉斯的歷史原形既不是國王,也不是叫溫徹拉斯。根據Andrew Gant的講法,他的真名應該是瓦茨拉夫(Václav 907-935),且因為他的善行和功績,所以又被稱作「好人瓦茨拉夫」(Václav the Good)。而歌詞中的「溫徹拉斯」,大概是瓦茨拉夫的德文譯名。同時,他應該是波希米亞公爵,而不是國王。在封建時代的統治者,不必然都是國王來的。

Václav the Good

作為現今波希米亞地區(即捷克一帶)的公爵,他的博學與謙卑是十分有名。且他是份外虔誠,廣建教堂,今天位於布拉格的聖維特主教座堂(Katedrála svatého),即今天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,也是由瓦茨拉夫所建。

經過多番擴建後的聖維特主教座堂

只是這位如此高尚的少年公爵,卻成長在連串家庭悲劇之中。他自小由祖母養大,但祖母卻被異族領袖出身的母親所殺,為的正是攝政的權力(regency)。如此殘暴之舉卻令瓦茨拉夫難以容忍,因此他親手推翻了母親的管治,且將其驅逐出國。家族相殘導至國家分裂,他跟親弟Boleslaus 各佔一半江山。然後,三十歲不到的他,卻又死在親兄弟所擺設的洪門宴上,不可謂不唏噓。這便是溫徹拉斯的故事。

但《好國王溫徹拉斯》的聖誕歌故事仍未結束,因為單看第一句便會感到有趣。

Good King Wenceslas looked out On the feast of Stephen

The feast of Stephen 是關於聖斯德望日(St. Stephen’s Day)的慶祝,也便是因為Stephen封聖而慶祝的日子,一般定在12月的26或者27號,視乎不同地區的耶教傳統。所以,歌詞的故事是關於溫徹拉斯在聖斯德望日的遭遇(一件沒有任何歷史證據支持的小事件),而不是在聖誕節,而兩個節日之間並無丁點的關係(?!)。更甚的是,溫徹拉斯封聖後,聖溫徹拉斯日居然是在九月廿八號,那便離聖誕節更遠了。

更甚更甚的是,維多利亞時代教會人士,對這首新佳音作品並不十分欣賞,且加以提防,這不是別的,正是因為在歌詞末節,寫到:

Therefore, Christian men,
be sure Wealth or rank possessing
Ye, who now will bless the poor
Shall yourselves find blessing.

這歌詞帶有社會公義和財富均等的想法,並沒有使教會中人聯想起天國的降臨,反而是處處看到危險的哲學理念,對於傳統秩序的挑戰。畢竟這首聖詩出自十九世紀英國聖公會神父John Mason Neale (1818-1866),而溫徹拉斯卻是天主教的聖人,歌詞間還帶有如此兇險的暗示。

John Mason Neale

因此歌曲一出爐,群情洶湧,甚至有群眾聲言要用石頭扔死他和燒掉神父的屋。聖公會的主教也不得不禁止Neale擔任牧師之職達九年之長,待民怨散去才撤銷禁令。

若然歌詞是如此的辛辣,那麼這首聖詩中的音樂,則是徹底的世俗化,因為那是來自十六世紀的芬蘭音樂。在1582年,一位名為Jaako Suomalainen的地方校長出版了一本歌集,名為《Piae Cantiones》,大概是為了讓學校小孩得以吟唱不同的樂曲。其中一首為春天的頌歌(Tempus adest floridum),那便是《好國王溫徹拉斯》的音樂來由。

四篇聖誕頌歌之政治,我們從四首非常熟悉的聖誕歌出發,揭示其不那麼廣傳的歷史來由和演變,以圖讓我們能夠以新的角度,思考音樂和政治的緊密關係。即使是最娛樂最普通的樂曲,都是可以充滿國仇家恨與政治觀點,在異見中昭見人性和多元。聖誕不是all around us, 政治才是。

文:李宇森

刊登日期:25/12/2023
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philipkosloski.com/good-king-wenceslaus/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