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千里路雲和月—踏上東西岸的公路之旅

八月初,大暑正盛,艷陽炎夏不饒人。氣溫動輒三十幾度,已成了無冷氣地區的人類世新日常。偶意翻閱《阿拉斯加之死》(Into the Wild),卻泛起內心久違的觸動。「沒有甚麼比安穩的未來,更能澆熄人的冒險精神。人最根本的生命力,便是探索未知的熱情。生命的滿足來自於接觸新事物,使自身的視野不斷擴展。這便是源源不絕的快樂泉源。每一天升起的,都是不一樣的太陽。」為了重拾在疫症下失落多時的冒險精神,繼續秉持孔夫子的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」的教誨,決定偕內子在九月開學教書前,從紐約公路旅行一直向西,穿過浩翰的密西西比河跟壯麗的洛磯山脈,直抵倚畔太平洋的溫哥華。若車程以英里計,總長度將近六千,故戲稱這次長征為六千里路雲和月。

公路與旅行

常言美國是車輪上的國度,美鐵的服務惡名昭著,城市的大眾運輸同樣乏善可陳,同時私家車的普及和汽油的低廉(近兩年大概是例外),令公路旅行成了美國人遊走各地的日常。但打邊爐需要一個好的爐,公路旅行除了講究汽車外(至於汽車史則會在最後一站底特律再回顧),最重要的便是良好規劃和保養的公路網。

想起現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主演的電視劇《人民公僕》,其中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畫面,便是當澤連斯基向手下指責烏克蘭的殘破高速公路時,他手上拿著用來參照比較的理想圖,便是美國高效的高速公路。談起當代美國高速公路工程,不得不提一個人: 艾森豪‧威爾將軍。因此,第一站我們先從紐約出發,從78號公路穿越阿柏拉契山脈,數小時後到達美國內戰重鎮: 蓋茨斯堡(Gettysburg)。

從紐約來到,馬上發現這兒只有幾條大街,市中心充滿了酒店、酒吧和遊客,每天到各個景點感受戰場硝煙的餘溫。蓋茨斯堡其實是賓夕法尼亞州一個相當細的小鎮,若不是百五年前的內戰關鍵一役,意外地在這北方的農村展開,恐怕這兒依舊是寂寂無名的平靜鄉村。而在距遊客中心不多遠的叢林間,便是艾森豪的故居。每天從遊客中心開出的幾班接駁車,是出入故居的唯一交通,錯過了即使有私家車也沒法進入,只能留在附近的戰地路徑作自駕旅遊(auto tour)。

戰前的公路體系

如今成了美國名物的州際高速公路 (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),在一戰前可是崩壞得嚇人。美國醫生Horatio Nelson Jackson曾在二十世紀初,從加州灣區駕車前往紐約,便道盡了駕車旅行之苦:不僅道路極為破爛,充滿泥濘和坑洞,維修保養完全是笑話,而且在某些地區,地主還可對途經該地的車輛徵收大筆過路費,令Jackson苦不堪言。畢竟,美國不同於一般民族國家,州政府之間的權責分明,誰都不願在「跨境」的公路上多花預算,便宜了外來的人,同時又無法管理道路其他地段的保養狀況,加上維修者多為使用道路上市場的農民,他們只有待農閒時份才能做道路維護工作,如此吃虧誰會願意多作維修呢?

美國的破爛跨州道路系統,在二十世紀上半業慢慢開始改善。隨著福特汽車(Ford)的劃時代Model T 面世,以便宜又可靠的招牌成為汽車史經典;加上汽車公司的高福利主義(又稱為福特主義),以高工資提升工人的購買力,令汽車迅即成為消費者的必需品。聯邦政府為應對汽車日益增加的道路負荷,因此在二十世紀初撥款資助各州,興建最早期的跨州高速公路。而1919年美國政府派出的軍隊,從白宮日夜兼程在公路上趕路,也要兩個月才能到達三藩市,其中自然是因為在1913年落成的林肯公路(Lincoln Highway),即美國第一次橫貫大陸的高速公路,各路段質素參差不齊,也不太適合大型軍隊使用,其中一些橋樑又太低,軍車根本無法通行。所以,如何盡早提升美國公路的效率和承載力,自然是重中之重的事。

自此從二十年代起,美國推出的各種高速建設計劃,如紐約的園林大道系統(parkway),便是主要建給非大型車輛使用的民用高速公路計劃。羅斯福總統在任時,也曾委託人研究建設多條超級交通走廊,貫穿整個美國東西岸,作為新世代的交通輸紐,但因為二戰爆發,最終大多數資源也就改投到備戰的不同範疇上,道路基建的工程終究只聞樓梯聲。當然,連接風城與加州聖莫尼卡的著名公路66號美國國道(Route 66),也是這時期的產物。這條如今已局部廢棄的大道,曾經是美國史上東西行主要公路,因而作為數之不盡的移民飄洋過海後,到西岸工作生活的必經之路,故又稱為「美國大街」或者「母親之路」。如今66號國道起點的路牌,仍然醒目地擺放在芝加哥盧普區(Chicago Loop)的道旁,守望著這回鄉路之起點。

美國州際公路的出現

五十年代初,艾森豪將軍早已成為二戰美國英雄。二戰時期,他在歐非各地痛擊納粹軍,尤其是諾曼第登陸一役,更是其畢身代表作。戰後以五星上將退役,他在蓋茨斯堡買了塊地,在這片當時日漸被世遺忘的內戰英雄塚落地生根。只是住了才一年便選上了總統,因此舉家搬進白宮,一別便是八年了。艾森豪將軍曾在戰前考察過美國公路在不同州份的情況,又在歐戰時「順道」參考歐洲建路的經驗。有趣的是,雖然美軍在戰場上與德軍為敵,但其實艾森豪將軍甚為欣賞納粹所大力推動的國家公路(Autobahn)計劃,對戰前運輸與戰後經濟發展都有著巨大幫助。畢竟,美軍在後期甚至能借助德國的高速公路來突擊納粹國防軍(Wehrmacht),同時其彈藥藥物的補給都有賴歐洲完善的公路系統,讓同盟國在西線進攻時無後顧之憂。

同一時間,蘇聯在冷戰初期開始試射氫彈,加上原有的核彈威脅,令艾森豪將軍為首的美國政府十分憂心,人口過份集中在城市之中,將會令美國在將來可能出現的熱戰時,陷入極為被動的狀況。要將更多的人口遷入鄉村,分散戰爭的直接打擊威脅,便需要倚賴有效的道路系統。因此在上任總統後,他提出要花費若莫五百億美金來建設整個州際公路(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),用來在未來十三年建設六萬五千公里高速公路。五十年代的五百億美元預算折合到今天大概是六千一百億美金,相對起來當時極為驚人的援助歐洲戰後重建的馬歇爾計劃,才不過是百五億美金的計劃。因此,這是傾家蕩產地建公路的概念, 如今聽來都像是天方夜譚。

但國會終究批出預算,即為《聯邦政府助建公路條例》(Federal-Aid Highway Act of 1956)。國會支持的主要動機之一,自然是來自國防與國家安全的軍事考慮。如同在蓋茨斯堡一役,原先南方邦聯軍以為能一舉擊敗北方軍隊,誰想到北方的鐵路系統,使得馬匹、軍人、彈藥糧食能源源不絕送到戰場前線,終令戰事一步步逆轉。同樣地,公路系統也成了今天軍事國家的血管,把軍隊和商品不斷送往各地。全美國有超過四百個各式各樣的軍事基地和訓練場所,如何把這些分散的點連成一個緊密的主體,可以隨時交通運輸至任何一地,州際公路是無比重要的一環。如何確保整條公路不會由不同州政府獨立管理,各自為政,而是由強而有力的聯邦政府統一控制,令所有州際公路路面、隧道或者橋面是足夠寬闊,支撐力也是足夠承託大型車輛的使用,使得軍隊得以暢通地遊走在全國各地,正是作為軍隊上將的艾森豪威爾一直大力支持公路建設的重要原因。

文: 李宇森

文章原載於明報世紀版: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%E4%BD%9C%E5%AE%B6%E5%B0%88%E6%AC%84/article/20220811/s00018/1660155191568/%E4%B8%96%E7%B4%80-%E5%9B%9B%E6%8E%A2%E5%9F%8E%E5%B8%82-%E5%85%AD%E5%8D%83%E9%87%8C%E8%B7%AF%E9%9B%B2%E5%92%8C%E6%9C%88-%E8%B8%8F%E4%B8%8A%E7%BE%8E%E5%9C%8B%E5%B7%9E%E9%9A%9B%E5%85%AC%E8%B7%AF%E4%B9%8B%E6%97%85

刊登日期: 11/8/2022

圖片來源: https://www.visittheusa.com/experience/6-places-eat-along-route-66-los-angeles-grand-canyon

發表留言